利记app两会声音 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
信息来源:网络    时间:2023-11-04 09:40

  利记app为进一步拓宽中医药“走出去”渠道,推动海外中医药行业发展,刘以勤建议,可以通过各类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向海外介绍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理念,增进海外民众对中医药的了解。

  近日,全国两会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中医药的表述从去年的“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变为今年的“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据《中国中医药报》不完全统计,今年参与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至少有33位来自中医药领域,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扬子江药业集团党委书记及董事长徐浩宇、以岭药业董事长吴相君等;同期的全国政协委员中也有至少26位来自中医药领域,包括一心堂董事长阮鸿献、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等。

  今年的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都针对中医药领域提出了相关提案,从部分代表、委员通过媒体公开的建议内容来看,“发展”“保护”“创新”“传播”是几个高频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强化循证医学证据在我国基药/医保目录遴选中的作用。

  在张伯礼看来,疗效确切且具有高质量循证证据的中成药、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中推荐的中药及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如未被国家基药/医保目录收录,将直接导致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受限,我国医保/基药目录的遴选及调整应充分遵循循证决策理念。

  张伯礼代表建议,建立具有循证证据的中成药基药/医保目录备选库,纳入当前已有高质量循证证据的中成药;在国家基药/医保目录更新调整时,优先将备选库内具有循证证据的中药和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药/医保范围。

  此外,他还建议,相关部门应将中医药循证指南的应用实施、传播推广与中西医协同创新相结合等纳入重点工作计划,设立中医药循证指南的相关研究专题,积极开展中医药循证实践指南制定及应用。

  为促进中医药发展,江西省赣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肖玉文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构建生产数字化追溯体系,重视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创新科研人才培养模式。

  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手段, 开展中药材生产数字化追溯体系建设 ,保障中药资源优质、高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升中药材质量。

  肖玉文还说,同时要重视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在名老中医经验方、院内制剂收集整理、研究开发、科技转化和临床应用方面加大投入。促进名老中医经验方、院内制剂转化为中药新药,满足客观存在的临床需求。

  肖玉文表示,要创新科研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中医药院校开设GCP专业课程,提高专业能力及科研水平,培养一批高层次临床科研人才。鼓励并支持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以及产业界共同研究中医药临床评价工具、制定评价标准,为构建新的中医药临床评价体系提供支持。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杨宇飞表示,今年的提案建议中医药管理局推动跨学科“智慧中医”创新学科建设,全面系统地推进智能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希望中医药管理局研究出台“智慧中医”新医学指导政策,以中西并重的方式全力促进“智慧中医”新型医学发展。

  杨宇飞认为,中医的诊疗过程是特别适合人工智能自我学习的一种体系建设。如果把这个体系做好了,它可能能使中医学弯道超车,尽快走向世界。

  2022年香港疫情爆发后,为广泛推广中医治疗理念,依据我国抗疫一线名中医诊疗经验,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建立了“智慧中医”治疗系统,以及根据诊断结果提供药方、智能配药的远程支持系统,使香港众多西医借助“智慧中医”进行疫情防控和重症医治,体现了数字中国、数字医学的突出优势。这方面的成功探索,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医疗技术在全球市场上弯道超车。

  智慧中医既不是信息中心建设,也不是“互联网+中医药健康管理”的网络化应用,而是应用人工智能通过国家中医药智慧云服务体系建立的新型医学体系。

  杨宇飞说:“应当以中医之道、中西融合之术作为我们的基石,使中国医学能够走向世界,能够为广大的人民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总部麻醉科主任

  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总部麻醉科主任方向明针对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提出了三点建议:

  重视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等学科融入中医医药研发中,创新研发中药、生物电子医学解释传统经络针灸、穴位的机制,使穴位数字化;加强中医院智慧化、数字化建设;加快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等中医药特色系统应用。多措并举推动中医药创新,更好促进ERAS发展。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以“依托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具有特色中医药技术传承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主体,探索师承教育并举的模式,破解中医执业医师比例减少难题,为现代中医学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加强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中医药人才培育中的应用,研发名老中医传承信息系统,破解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精准传承的难题,重视传承的创新。

  围术期存在多种因素影响器官功能和免疫等问题,影响术后康复。中医药具有抗焦虑、镇痛、脏器保护、调节胃肠等功能,在围手术期应用,对改善预后、加速康复进程,具有很大优势。建议相关部委采用项目攻关方式,让多学科联合承担科研攻关,增加理论实践交流;同时,也可仿照药师进驻手术麻醉部门模式,将中西医融合加速外科围术期康复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改变外科围术期康复的理念,打造快速康复的中国方案。

  晨光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卢庆国表示:“我在调研中发现,在国内中药材市场上,同一种中药材不同产地、不同质量价格相差较多,对药材质量的判定多是讲‘道地药材’概念,注重没有量化判定标准外观,好药材卖不出好价钱,导致不少药农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现象,从而出现药材质量不行、中药药效差、吃中药不治病或效果不明显等现象,直接制约了中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卢庆国建议 “集中精力启动药典修订工作” 。比如,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标准,可以选定几个有代表性的主要成分,以道地药材产区中等质量及以上的药材指标为参照标准,大幅提升现有药典标准,并逐渐增加、完善成分含量指标。新药典标准的执行可以设置几年过渡期,逐步引导药材种植向优势产区发展,挤出不适合中药材种植的产区,持续提升中药材品质及有效成分含量,确保中药药效,提升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他希望能“尽快通过修订药典大幅提高中药材及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标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徐兰宾从以中医药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出发,针对中医药文化在海外传播与推广等问题也提出了标准化的相关建议。

  包括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组织的协调,积极开展中医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诊疗设备、中药材及中药产品、针灸、术语等标准化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注重实施与评价研究,逐步形成一套覆盖中医药学科链、产业链和服务链的国际标准框架,全力为增进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模式、中国智慧和中医药方案。

  一心堂董事长阮鸿献也表示,适宜的气候、土壤,才能生长出符合要求的中药成分、含量,因此,需要出台关于道地药材的规范和分类标准。同时,通过大棚种植或者异地种植,对药材的有效成分或疗效会带来哪些影响,也需要准确的数据参考。

  “中药疗效是否显著,关系到中医优势的发挥和技术的发展。而中药疗效与药材的种植源头、生产加工等都密切相关。”阮鸿献希望,国家和行业层面能出台相应政策,在中药的“第一生产车间”即田间地头的种植、加工环节,加强管理、提升技术、保证品质。

  同时,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相关政策出台后在执行过程中不够统一。这时既要保留传统精华,又要灵活应用。比如有国家在管理上采取“严进宽出”,确保了药材的高品质,这种机制值得借鉴。

  河南省中医院院长崔应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迎来了大好时机,当前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更为坚强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提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然而, 部分地区中医药行政管理组织存在力量不足甚至缺失的情况,面临“头重脚轻”的问题 。有的地方尽管挂牌成立了中医(或中医药)管理局,但并没有独立存在,难以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甚至还出现了多头管理等问题。

  “建立独立的中医药事业管理机构,构建有利于中医药传承特点的工作机制,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必要途径。”

  崔应麟建议,应加快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省级层面组建中医药管理局,进一步加强省级中医药行政管理力量,同时建立中医中药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建成“医药一体、联合管理”的监管模式,加大对中医药产业重大项目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名中医张涤看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当前套用西医西药的标准来衡量中医中药,而不是采用符合中医中药自身规律的一套机制来推动中医中药的发展。

  张涤坦言,不管是中医药名称的解释,还是独特的治疗方式,中医都与现代医学的诊断方式及疗效判断存在较大区别。当前的中医药从人才培养、到医生考核,再到中药审定,各方面用的都是西医西药的标准,也因此带来一系列问题 ,如基层中医人才流失与断层等。

  为此,张涤建议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医药卫生事业人员编制制度和薪酬保障制度,着力解决编制问题,提高工资福利待遇,让基层中医药人才在职称晋升、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上更有获得感,帮助基层医卫机构吸引和挽留人才。

  同时,为提升基层医院的中医水平,张涤建议,一要深化中医医联体建设,以具有影响力和专科特色的中医院为龙头,带动基层医院发展;二要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鼓励和扶持中医民营医院和诊所发展,鼓励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药诊所并坐堂授徒,支持药品经营企业开办中医坐诊的医疗诊所。

  为推动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衔接,加强中成药国家秘密保护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

  邓蓉玲委员表示,从世界中药市场占比份额来看,日本和韩国高达80%-90%,中药相关专利申请中,日本占了七成。目前形势下,加强对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重要。

  中成药秘密保护是对中成药应用发展强有力的保护措施,让具有秘密保护的中药企业没有创新发展的后顾之忧,提高了中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

  一是科技部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及申报指南。指导创新中药申请秘密保护,原秘密保护品种继续开展续密,加强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的进一步保护。

  二是原已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秘密保护的中成药,建议科技部开展续密工作。在开展续密期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不受理该品种同名同方药注册申请,已受理注册的,建议暂停审评审批。

  针对解决中成药被侵权现象和组方原材料保护的问题,邓蓉玲认为,应加强中药保密品种的保护的力度,提高侵权成本。对确认为国家保密的中成药品种的,其组方原材料也应该纳入相关中药材资源管理目录。

  基于多年的实践,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浩宇提了五点建议:

  一是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抓好中医药师承教育,支持中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发展,促进中医药产学研融合发展,进一步夯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根基。

  二是要积极依托现代科技将中医药“讲清楚”,努力探索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机理。

  三是继续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要把中医药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通过多种途径推广中医养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保健方法,使中医药文化真正融入大众生活。

  四是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全民健康中的独特优势。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宝库,对古典医籍精华进行梳理和挖掘,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是从政策上给予中医药发展持续支持,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和中医药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更加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

  具体而言,包括完善国家中医药抗衰老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搭建抗衰老科普传播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众抗衰老知识宣传活动;积极倡导“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健康生活方式;编辑出版抗衰老科普读物,帮助居民树立全生命周期的整体抗衰老理念,进一步提升大众科学抗衰、防衰的健康素养。

  同时,支持构建中医药抗衰老研究机构技术交流平台,组织研究机构与相关企业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探寻中医药抗衰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证据;鼓励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速中医药抗衰老相关产品的研发;支持医疗机构建立专业抗衰老门诊,提供咨询及诊疗服务;推动中医药抗衰老服务和产品早期应用,积极干预过早衰老,改善老年性疾病早发、高发的趋势,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助力健康中国。

  “对中医药资源丰富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孙发在提案中建议国家支持中医药资源优势省份完善中医药现代化产业链,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给予“产业体系”相应的顶层战略支持。

  孙发建议,支持中医药资源优势省份打造全国道地药材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全国优质中药材原料供应基地与中药民族药精深加工基地。深化“中医药+”跨界融合、协同联动,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打造全国中医药健康服务高地和国际中医药康养旅居目的地。

  此外,他也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中医药产业聚集,支持打造中医药产业链与服务链集群和中医药产业链核心区域,建设中医药现代化产业新高地。通过实施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政策,支持构建“黔地灵药”等品牌体系,支持建立中药材进出口通关口岸,通过深化中医药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合作,打造中医药现代化产业试验区、先行区。

  一是高位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探索“研发在港澳、产业化在内地、市场向海外”的中医药发展合作创新模式,加速优质中医药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流动,打造具有强大产业内生动力和市场话语权的世界级中医药企业。

  二是推动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加速中医药医保支付改革,破解中医药全产业链的终端市场瓶颈;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探索建立中医药资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中医药数据、资源共享,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探索新路径。

  三是强化科技引领,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发挥港澳地区中医药科研实力,推动内地各省区市与港澳地区建立中医药科研交流与协作机制。

  四是打造国际中医药贸易中心,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积极争取与东盟著名药企和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推进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打造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窗口,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为进一步拓宽中医药“走出去”渠道,推动海外中医药行业发展,刘以勤建议,可以通过各类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向海外介绍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理念,增进海外民众对中医药的了解。

  同时通过开展海外中医师培训、加强与海外华人中医药协会的联系合作、推动海外华人医院与国内医院合作等方式,助力海外中医行业提升水平;通过中医药“走出去”,将中医药知识和理念传达给更多海外华侨华人。

  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鼓励中药科技创新;同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2023年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细化中药注册相关要求;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积极的环境之下,政策如何落地、中药企业如何承接利好,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 首页 | 利记sbobet | 新闻中心 | 产品展示 | 健康养生 | 招商加盟 | 技术优势 | 利记sbobet |

ICP备案:京ICP备2021015852号 Copyright © 2002-2022 利记·(sbobet)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